【转载】2022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片段)——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 大力推进自身学科建设,积极参与探索新增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发展路径,致力于构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是2022年世界史研究的热点。 (一)推进世界史学科建设。经过探索和不断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李世安等认为,我们要在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中,把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中国话语权,在世界史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要进一步完善以“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以二战为界、把世界现代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并与时俱进。9月17日,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主办了“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反思与前瞻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世界史学科取得的成绩、遇到的挑战、未来的团队建设、特色培育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学者聚焦如何从长远角度解决这些难题,促进世界史学科的稳步均衡发展。世界史研究的途径、目标和任务等,尤其是团队建设和学科特色培育,是一项长期积累之后始有成效的工作。与会学者就此达成几点共识:第一,要致力于建立学术共同体;第二,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第三,大力培育学科特色。 (二)积极探索“区域国别学”的发展路径。2022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文件,“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的一级学科。在“区域国别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世界史应该有何作为?广大世界史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7月9日,“区域国别与世界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此次会议既是一次以更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引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誓师会,也是思考世界史发展方向的交流会。1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与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举办“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世界史研究人员应当积极参与该学科的建设。在“区域国别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奠基阶段,世界史学科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杨共乐、梁占军、汪诗明、李秉忠围绕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体系建设、世界现代史学科参与国别区域研究的优势与路径、区域国别研究对国别史研究范式的启迪以及西方区域国别研究的传统与本土的实践等,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认识。 (三)构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不论中国史家对引入欧美史学持何种态度,其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构建中国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如何使中国史家在国际学术竞争中获得较大发言权。李剑鸣认为,当前中国史家仍须努力在领域、议题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产生一大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足以架构中国历史进而可用于阐释世界历史、引导国际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顾銮斋认为,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需要突破“西方中心论”,认识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基础,明晰“西方中心论”的传入历史,评估其存在的现状和突破的难度。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的情况下,世界史各领域的学术团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平台。7—12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等,分别与兄弟研究单位或高校合作,举办了各自的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或历史文化研讨班。 反思与展望 2022年的历史学研究异彩纷呈,限于篇幅,还有不少亮点和成绩未能一一提及。总体而言,本年度的历史学实证研究(如中华文明探源、中国国家起源与中华民族早期形成、夏商周历史文化重构、国家治理)稳步推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如世界史、党史)及史料库建设(近代史)和史料阐释(清华简等新出文献)均取得一系列新创获。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关于中外历史重大问题的认知,为新时代的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和下一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似有进一步深化或拓展的必要。第一,在中国古代史领域,应进一步落实“多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更加科学审慎地处理考古学与历史学材料的对应关系,更加凸显实证研究的思想性和问题意识。第二,近代史研究中,应关注并妥善解决诸如西方理论本土化、实证研究碎片化、学科壁垒森严、理论思维淡化等问题;新中国史研究中,应加强学科建设,明确国史与党史的边界划分,推动史料整理与数字化深入展开。第三,世界史研究中,应持续提升研究队伍质量,优化学科布局,注重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推出力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相信,在来年的工作中,广大史学工作者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来源出处:中国社科院杂志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