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楚 发表于 2024-1-7 16:13:05

在概念群之上确定论述边界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4-1-8 14:33 编辑

揭露西方伪史的理论建设中,应在概念群之上确定论述边界

一事不明扣概念,一个过程(事件)不明得依概念群。
1.伪史论:这词经包装后,不仅是阻滞揭露西方伪史浪潮的御用工具,更是企图污名化揭露西方伪史的举证行为。
2.西方伪史:相较于正史,既不是文学式表达与历史叙事间的区别,也不是神话与历史叙事间的区别,更不是誊抄差异而产生的异文现象,而是一套结构性谎言在历史叙事上的诸多具体表现,这套谎言围绕文艺复兴根源、科学的哲学基础、形式逻辑作为工具的性质诠释而展开。明晰这一认知,才有可能在诸多子论题上给出有价值的答案。
3.西史辨伪:是很多揭露西方伪史者们的共识,是文化战的抓手。“辨”只是一种途径,目的是辨识方法,认知在辨识中不断提高。【把素材从主逻辑、结论中剥离的能力】
4.揭露西方伪史:这行为并不是最终目标,需要细化、深化。将论题方向与子论题分清,即:重音不在“真伪”,不在告知结论,而在细分话题的举证。
5.西方现代文本:指没有任何古代素材支撑的结论性表达,无需”辨“这个过程。
6.古代素材:有文献价值的古代文本。这个概念边界相对模糊。
(1)什么是古代,学界依论述的对象不同而不同。这里,应依材料的源流论。【个人经验,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以前(8世纪末~11世纪)可信度相对较高,包括:希罗多德《历史》,《圣经》〖在“在细微处看犹太人”中有所体现〗。中文翻译版本在1986年以前出版的专著可信度相对较高。而这一时段也正是希腊化概念成熟期。当下,“希腊化”不限于西亚特定的历史时期,侵扰印度的文化“变迁”,更将魔爪伸向新疆(西域)。把文化相似性的事物全都诠释作:希腊化。】
(2)对待古代素材,不要在信与不信间游走,细察素材本身的信息量与自洽、它洽性;不要在是否篡改间游走,正视异文现象。
(3)借科学,借反迷信之名,把很多古代素材屏蔽。如,星相学、风水学就是饱涵古代地理学的信息,不应被排斥在古代素材之外。
(4)饱涵古代素材的结论,即便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是采信的依据。
(5)研究成果与成果传播是两个阶段,所谓主流只是传播的广度,而非就一定是历史事实。所以,将十字路口的素材(在多个话题中都会是关键信息)尽可能呈现在大众视线内。如,《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中华书局出版的(1993年出版)。
(6)素材不一定就是“确凿举证”,而是论证方向,或者,某个面的一个点。
7.希罗多德文化圈:北非、西亚、北至黑海周边、西至意大利南部、东至印度河流域。这是古代世界的“西方”。伯罗奔尼撒半岛因处在南北向、西东向传播的十字路口,而有更多交融事件。【与常用的“西方”区分开来】
用概念群,概念结构化来定义叙事的边界。围绕概念群建设,不仅增强叙事的恒定性,更是避免由他人任意诠释。同时,不能在讨论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而行成揭露西方伪史没有“深度”的错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概念群之上确定论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