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犹太人21——观圣经要略(四)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4-3-15 18:30 编辑四、人类史的热点
前情曾提及,《犹太古史》提及耶稣篇幅很少很少,《新约》是《旧约》的支线。以下素材,看能不能补完这种说法。
引文截图27
对于杂糅的作品,素材成型的先后,未见得就是作品给定的先后,组织逻辑依表达者的侧重的不同而不同。但,同类型作品能出圈的秘诀中,组织素材逻辑的某些环节万不可缺。至少有以下三块。
1.填补人类起源的空白
(1)拼接的谜团
米尔恰·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提供了一种观点:
引文截图28
希伯来人,或,犹太教徒对什么是否感兴趣,引文作了区分。
但,回避了一个问题,一部(口述)文献的传播力并非全来自“教徒”,(特别是在形成期)而更多来自其内容,讲述宏大场面的前因后果,完整的情节即给出了某种确定性。
加之,前情曾提及,“贯通”是民族意识的基本诉求,所以,米尔恰·伊利亚德的对太初“不感兴趣”论,是不是能立得住?当然,“猜”或“硬推”可不是好主意。
引文截图29
创世的故事比《摩西五经》要晚得多,说明拼接意图不是一般地强烈。当然,这也只是沙亚·科亨的《古典时代犹太教导论》一家之言,不便急下结论。
引文截图30
Tanak是《旧约》的原本,这个可以确认了。米尔恰·伊利亚德的观点,看来有点靠谱。
引文截图31
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对太初“不感兴趣”论之后,话锋一转,《世纪记》关于太初时期的描写为亚伯拉罕的子孙提供了精神粮食。也就是说,普通阅读者、亚伯拉罕的子孙、奉其为圣典的教徒(犹太教、基督教),都不可能反对这种改变。谁拼接的,已不重要;没原告,是不是拼接,更不重要。
(2)必须贯通全线
米尔恰·伊利亚德关于精神粮食的话锋转得好。
摩西的根在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根在诺亚,诺亚的根在亚当。一脉单传?一脉兄弟皆不知去向,或无处安放,还是根本不需要存在?族群的故事按帝王的格式套,很难延绵不断。至耶稣,血脉的故事终于没了下文。但,《创世记》的太初时期,与《新约》作为《旧约》的支线版本,完成了上下贯通的任务。
所以,精心成典不可或缺。对于教徒,有必要给一颗定心丸。
而对于普通阅读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可能性。人类之根的疑惑永远存在,永远是同类型作品的兴趣点。
2.铭记继往开来者
圣经中,仅摩西、耶稣算得上能入选继往开来者的佼佼者。
回看引文24,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一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论战。那时,双方只不过作为一种思潮,已然萌发,且经常有摩擦。基督教脱胎于耶稣(的)信仰(有别于“信仰”耶稣);拉比犹太教则脱胎于法利赛派(主张某些事件取决于命运,但不是全部)。所以,在希罗多德文化圈内,“继往开来”的主脉,莫衷一是,思想根系方面如此,政治结构上亦如此。这么说来,尚处于不断“裂化”的文化形态下,继往开来者清单未有定论,难有公认。
引文截图32
看得出来弗拉维斯·约瑟夫在《犹太古史》中,对耶稣是相当尊敬的。
这就留下一个问题,中华大地,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为什么思想领域的争论——某种多样性,没有导致族群政治上的分裂。
作为伟大政治家有:黄帝、大禹、秦始皇、毛泽东等等。
精神粮食提供者与社群的组织者一同发挥荟聚作用。
作为文化大家有:老子、孔子、墨子、张载、王阳明、梁启超等等。
因天下观,民生观,他们都成为无可争议的继往开来者。
3.铭记殉道者
耶稣降临,有众多细节,对于教徒而言这些“细节”是“信仰”扎根所在,是“信仰”涌流的源泉,但非教徒往往兴趣一般。尽管,《新约》象某些论文做派一样,不厌其烦地,发挥《旧约》中不曾有的“细节”。至少,《犹太古史》不愿在此处多费笔墨(见引文32)。
这就不得不产生一种疑惑,耶稣对《犹太古史》、《旧约》(Tanak)而言,算不算殉道者;对《新约》而言,算不算犹太圣者。这桩公案,一时难解。
中国历史中有不少殉道者:
太史三兄弟、李离、介子推、苏武、方孝孺、史可法、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杨靖宇。
万不可拘泥在,中世纪宗教裁判所所用惨烈手段的见证人视角中,定义“殉道”。
这又留下一个问题,殉道之“道”,到底是老子之天“道”,还是教派一家之言“道”。
我们心中没有任何迟疑,应当铭记那些为国家、民族利益,为文明大道的未来,赴汤蹈火者们。
对于有些作品而言,拼接、编撰是第一要务,万不可缺了以上三个重要部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源起、坚韧与不屈,压缩到一本书内,怎么可能。真若有这样一部“书”,也只会是历史长河本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