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为什么要扯淡
首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挑了好几首Bgm,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了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当然,适合的曲子一大堆,诸如于剑飞的《汉风》,或者关大洲的《折柳》,为什么最后选的是《河西走廊之梦》呢?
没错,又要扯历史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说又呢?为什么是这时候要扯历史呢?烦不烦?
老实说,我也烦。
二十年了,从二十岁时的青葱岁月懵懂无知,到今天人到中年孩子都快读初中,世界变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我个人而言,已经过了热血上头的年纪,本该万事万当不如一默,静观风起云落才对。
可不扯不行,几个朋友给我来电或者信息,有些是闲聊,有些是感慨,而大体来说,是迷茫。
没法不迷茫,因为细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也到了中年时季,过去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到今天,突然觉得有些不适用了,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了。
这跟我们本来的预期或者设想,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我一个朋友跟我感慨:这个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甚至,就连我一个许久不甚联系的老同学,都给我电话来要跟我扯几句,他的工作有多忙我能想象,但就连他都隐约迷茫起来。
我便觉得,该到了做一个总结性的文本,将这些年所思所想汇总一下的时刻。
这念头一起来,其实原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这会消耗我一部分时间,准确来说的话,甚至会消耗相当一部分时间。
手头有一个构思了快一年的文本,开头写了9稿,本打算在年前能打个底稿,元旦,最多过完年就发的。
所以,写这玩意儿真划不来,没钱的事情谁干?
但想来想去,还是写出来吧,一则是对过去二十年的思考的一部分梳理,一则是期望,能给朋友们一些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启发。
至于能不能起到这个效果,这里并不确定,如果不能,您就当闲聊或者扯淡吧,放心,不收你钱。
于是,便有了这篇不知道该定义为什么体裁的文本,杂文不算杂文,议论不算议论,归总起来,还是随笔吧。
那么,有兴趣的话,咱们开始?
第一章
第一篇 认清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首先,开篇之前,我这里要先下两个定义,或者说是前提,有这个前提,请各位看官带入去阅读本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坚持此前提下的思考。
1、市场经济的定义
2、人类组织活动的方式
在人类文明史上,欧亚大陆在1500年之前,即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整个已知人类文明的舞台,范围大致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北非。笼统概括起来,包括四大区域,即儒家世界、穆斯林世界、基督教世界、印度教世界。
当然,这是教科书上的说法,我这里列出来,也是给各位看官有个适应过程,因为接下来的文本中,会有一系列暴论,您得做好冲击三观,尤其是历史观的心理准备。
在阅读的过程中您要骂娘,尽管骂,但这边建议,您是否能坚持阅读完整,再思考,那时候再骂也不迟。
那么,这里先给出第一个暴论:
在大航海之前的地球文明世界里,世界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
农耕水利帝国世界(中国和其周边)、沙漠游商世界(阿拉伯世界),草原游牧世界(横跨中国东北至北欧,包括中亚的温带草原地区),宗教部落世界。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提问:市场经济的定义应该是什么?
抛开教科书的说法,我们回归问题的本质,所谓市场经济,首先需要的是商品,其次是商品的自由流通。
在一个区域内,该区域的各个组成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商品产出,而自由贸易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能,于是,由不同种类,大量商品的流通所组成的跨区域远程贸易,就形成了市场。
而市场,自然的产生一个概念---价格,而价格又顺其自然的衍生出下一个概念---定价权。
价格和定价权是后面要展开的话题,这里先放一放,回归市场经济的概念,我当然知道,在当代经济学,或者教科书里,有对市场经济的学术性定义,但我这里依旧要抛开教科书或者学术论著,只谈问题本身。
什么是市场?
在当代世界经济学范畴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市场包括商品和金融两个核心要素,但我们知道,金融是个近代概念,如果以西方经济学的学术标准来算,时间绝不超过500年(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跟我扯热那亚和威尼斯的中世纪金融史,打住)。
也就是说,在西方发明的现代金融学和金融体系之前,所谓市场经济,或者说原初的市场经济,实则是商品经济。
这是普罗大众,任何一个读过书的人都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明白和理解的概念,所谓经济,就是有买有卖,有产出,有购买,有流通,于是形成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形成市场?或者说,在什么前提下,才能形成市场?
我这里就不多扯了,直接给概念吧。
首先,你需要一个相对地理空间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在安全的环境理,人们才能安全生产,产出结余,而展开安全的贸易活动。
其次,生产成本绝不能超过贸易盈余,举例来说,你是一个贸易商,将四川产的锦织品出售到北京,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考虑运输,要考虑沿途的税关,要考虑上下打点,要考虑路途中的折损,而这一切算下来,你还要有得赚。
这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谈商品流通,才能谈贸易,才能谈市场。
设想一下,如果是在一个战乱频仍,国别林立的地区,譬如今天2022年的乌克兰,你如何开展贸易?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今天的乌克兰就没有贸易,哪怕是武器贸易那也是贸易的一部分不是,我这里说的是日常大宗贸易,是关乎到普罗大众的吃穿用住行之类的常规贸易,所以,不要跟我吵,不要挑刺,您要挑刺,请您出门右转。
扯了这么一大通,我要说的是什么呢?
由上述的前提,我们去考察上古中古世界,符合该条件的人类远程贸易,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到历史,这里给出第二个概念,问: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从邦国林立,互相攻伐,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地理政治体,在该政治体中,地方行政不再是家族世袭,而是中央政府流官派遣,此即郡县制。
我要说的是什么?
我要说的是,郡县制首先避免了地区家族世袭带来的新一轮邦国林立,互相攻伐,郡县制能在一个相对地理空间内保证政治的相对稳定,而政治的相对稳定,才能带来生产和贸易,也即经济的正常发展。
这在两汉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而由秦制郡县为标准去考察整个世界,所谓市场经济,我们是否能说,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跨度2000年),人类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商品经济),有且只有,也只能在政治稳定的大一统王朝的中国才有出现的可能?
我当然知道这是暴论,我当然知道这段定义式的推断极其不完善,漏洞百出,别的不说,就拿中国战国时代来说,中国战国时代难道没有大规模贸易吗?陶朱公,白圭,寡妇清,哪一个不是战国时代名满天下的大商人?
可我要问一句,战国时代的中国经济,符合市场经济概念吗?
那么看官你要骂娘了,他M的中国历史上又有什么时候是商品经济了?中国不就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吗?
我要说,说中国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才是放屁!
你或许又要说了,连马克思都在强调亚细亚农耕小农经济模式(《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这你怎么说?
我要说的是,请问,您看过1857政治经济学手稿,您看了1853年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吗?您看了1858年的鸦片贸易史吗?
您确定您真的明白,马克思在说什么吗?
弄不明白的问题,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假设。这是自然科学的做学问方式,但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这一点也是道理相通的。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智商不错,个人能力也不差,但出生不太行,于是,又是一个励志的人生逆袭的故事,这个人热衷于商业,在二十年的时间过程中,将一家小杂货铺扩大成覆盖全国的商业帝国。
行吧,如果您没概念,那你就当我假设的这个人是刘强东好了,这样是不是有代入感了?
人生逆袭的戏码很常见,这里要说的也不是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套路性故事,我要说的是,刘强东的成功,京东的成功,离得开他所处的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么?
没有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实体制造业中心的基础,没有超大规模的国土基建,没有互联网在中国的普适化,没有国家对网络经济的大力政策扶持(包括金融结算领域的开放),京东也好,淘宝也罢,能走多远?
别忘了,互联网首先出现的地方是北美,其次是欧洲,而网络经济,原本的发源地也在北美,但为什么类似淘宝这样的网络经济只在中国才能衍生出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呢?
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古代,没有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稳定,没有可展开长途贸易的中转驿站体系和交通体系,没有一地又一地的大规模商品生产,又何来的市场?
我是写网络小说的,写过历史文,如果我们截取中国古代某个历史片段(时期),构思其中一个角色,我们将这个角色赋予刘强东的定性,请问,换成您来写,您觉得就该角色展开大规模商业贸易,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那么,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放到哪些时期,会很合理?
注意,我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合理!
秦末乱世合理吗?五胡十六国合理吗?宋元之交合理吗?明末清初合理吗?
你或许会糊涂,会问我到底要说什么,就合理性而言,你会问,我是不是在说,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政治环境的稳定,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的假设就不成立,因为有个很好的反例---胡雪岩。
对,我知道你要说胡雪岩,不仅仅是胡雪岩,类似胡雪岩这样的大商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是风险越大,这样的大商人就越成功,譬如吕不韦,譬如沈万三。
那么问题出现了,我说的假设和前提,在历史的事实过程中,恰恰是被证明否定了的。
可我又要问一句,胡雪岩也好,吕不韦也罢,沈万三也行,请问这些人是什么人?
两个字---官商。
你以为我不知道官商才是中国文明中商业部分的底色?你以为我不知道官商一体才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你以为我不知道风险越大收获越大这个做大生意的道理?
你以为我不知道西门庆是谁?
找段话来贴给诸位过个目:
【施复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䌷(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䌷机,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官商,或者说政商,不仅仅是中国文明中的经济底色,在世界各大文明,各大地理单元中,从古自今,都是顶层商人的底色,这并不稀奇,稀奇的点在于,普通人的贸易,也即真实意义,而不是学术话术上的自由贸易。
在一个政治稳定,交通方便的环境中,普通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抑或复杂的生产交换,及至贸易流通,来构建一个经济共同体,这,便是商品贸易,也即古典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能够提供实质性商品贸易,构建市场经济的地区,在世界史上,近代以前,在哪里呢?以及,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这是下一篇要写的内容了,如果您感兴趣,咱们继续?
第二章
第二篇 世界的起源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聂鲁达
前面提到,从秦国到秦朝,虽然秦朝只存在短短15年的时间,但由春秋时代首创的“悬”制,演变到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在秦朝得以覆盖整个天下,而这一制度,成为后世中国根本不易的制度之一。
郡县制区别于分封制的地方在于,地方行政长官,小到县令,大到郡守,乃至汉之州牧,唐之府尹,宋之路使,明之巡抚,清之总督,皆为流官。
流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要在公元前221年选择流官制,而不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世袭制?
原因当然很简单,保证大面积国土范围内的政治稳定。
而这一特点,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进程中,几乎为中国所独有。
这里做个标记,这个点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由这个点出发去思考,可以分析和澄清今天教科书和学术论著上非常多的知识和论点的盲区,乃至于---谎言。
好,我们说回郡县制,在秦后的汉,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郡县和封国交替出现,但郡县作为中央集权下对地方行政的需要,一步步扩大为主流规制,这点上,是不可逆的。
但郡县制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行政人才的选拔,说的更直白点,行政人员的选拔,该以什么为标准?
中国文明在先秦诸子时代,也即所谓的轴心时代,有无数的学说和先贤,但汉武帝选择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偶然么?
在汉代,直到南北朝时期,儒术的被纳入行政,在体系上叫举孝廉,但在长达近六个世纪的实践过程中,举孝廉最后演变成了变相的世袭制,这在魏晋时期叫九品中正。
所以,儒术被纳入进来了,但就流官郡县政治需要而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解决问题的,是隋朝开始的科举制,而科举制的大成,在唐,烂熟,在宋。
科举选材+流官行政,才是中古世界的中国区别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地区的本质不同。
这其实是常识,但我不讲这个常识,就没有后面要展开的前提,而这两个要素,才是构成古典商品经济的根本前提。
在此两项要素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要素---粮食,稳定的粮食供给才能支撑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贸易活动才能活跃起来,因为贸易的活跃,才有经济的繁荣,也即市场的产生。
而我要提醒诸位的是,东亚地区是人类最早展开大范围农业耕种的地区,水稻和麦的种植,甚至比东南亚还要早。
这里即涉及到一个大众常识的认知误区,在教科书里,在历史书里,在学术论著里,我们说商品经济也好,说市场经济也罢,按照近代以来西方经济学标准,譬如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衡量标准去甄别,全球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有哪个地区能够提供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
有且只能是中国。
为什么这么说?
日本文明开端于大和邪马台,时在中国三国时代,地狭人稀不算,还在平安朝后就步入幕府时代,诸国攻伐不断,实际来说,日本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要到德川幕府时期。
朝鲜地狭人希,南部自生三韩,但始终面临北方强大渔猎民族国家的袭扰,更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就一个经济体而言,我们能看到在日本入侵占据朝鲜之前,朝鲜王都汉城的建筑水准,事实上,直到今天,韩国人吃个牛肉都要激动得流泪。
东南亚呢?中南半岛上满目瘴气,古国到是不少,可从未形成过类似中国这样能够在一个长时段内决定整个地区的政治体,你要跟我说高棉帝国?或者蒲甘王朝?拉倒吧。
中南半岛不过就这鸟样,东南亚岛群就更不必提了,那基本上算是莽荒世界。
往西,印度次大陆,我们都知道,印度的真正统一,是英国人带来的,在英国人之前,哪怕是莫卧儿帝国,都未能真正统一全印度地区,而莫卧儿的行政体系,承接自蒙古人的包税制,这在地方上叫柴明达尔,在古代印度,这只是个语言不通,风俗不通,信仰不通,甚至连人种都不同的地理单元。
我们能不能说印度有古文明?那当然是有的,我们能不能说印度古文明跟中国一样,是王朝统一和分裂交替轮回的政治体?
抱歉,不能。
由此,我们放诸整个世界,除中国和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日本外,事实是,整个世界就没有中国历史上这种概念里的王朝兴替和承续不绝,世界文明史的常态是,一个民族的忽然兴起,一个古国的相应衰弱,诸国林立,攻伐不断。
所以,在除中国和受到中国深刻影响的周边几个国家之外,人类历史上,在中古时代,又哪里有类似中国这样文官政治,地方流官的行政体呢?
抱歉,这个真没有。
我为什么要如此啰嗦的反复强调中国的特殊性?难道我想说中国是天选之地,人类灯塔?(笑死)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宋朝,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百度百科·交子
但我的问题来了,交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金属,尤其是贵金属货币是人类交易的基本媒介,甚至直到今天,金银依然是人类心中有关保值的等价物。
好吧,坦白说,我其实是在说钱。
钱是个很古老的东西,我可不是要说货币的演变史,也没那个兴趣,我想说的是,人类是怎么从贵金属交易,走向用一张印刷纸来替代交易的?
上面贴出来有关交子的信息,似乎解释了这个问题,起始点在公元1023年,也就是差不多整一千年前的中国北宋。
但我还是要问,交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什么样的社会,才会促成交子的出现?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大宗贸易导致货币携带不方便?什么样的社会,才会促成这么大规模的交易量,以至于不得不用纸来作为媒介替代贵金属的交易?
要知道,我们到现在所讨论的,不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而是工业革命前的古代。
我们对古代的概念是什么?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闭关锁国,封建专制吗?
我要问,我们有没有一点常识?我们能不能在被教科书,我是说被当今西方中心论浸泡了数百年的全球知识体系之外,抛开课本,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身边出发,去推导还原,去思考求索?
你家孩子出生就会飞吗?
你能盖房子地基都不打就盖第二层吗?
没有技术进步,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一定是技术的进步,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我们自然知道,经济不仅仅是技术这一个支撑点,就中古世界而言,我前面提到的三个要素(文官治政,地方流官,粮食稳供),才是支撑商品经济增长的根本前提。
下面,我要给出第一个结论:经济的增长,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技术积累,技术积累带来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了社会变革。
我要说的是,这正是中国从唐到宋的历史过程。
在当代世界史研究范式中,自北宋以来的历史被称作近世,以区别于西方中心论的近代和现代。
但我要说,那是放屁,我要说,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公元1023年的北宋天圣二年。
这便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最初起源。
而这个起源的由来,正因为在那之前400年的文明积累,即唐宋之延。
第三章
第三篇 历史的脉络
一篇读罢头飞雪,歌未尽,东方白---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让我们祖述尧舜,开启一场时空之旅吧,以前文三要素(文官政治,地方流官,稳定供粮)为准绳,我们开始时光倒流,回溯现场,进行一场时空考察。
秦朝15年,第一个应该被考察的对象是两汉,两汉合计逾400年,除了中间有过一次新莽篡汉,赤眉起义,起码有三个世纪是处于社会总体稳定之中(当然,我这里说的稳定,是指王朝腹地,边疆不算。)
但有一个问题,两汉时代,并不是今日中国的样子,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腹地在北方,而长江以南除楚国的有限开发之外,正处在蛮荒时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正在于南北腹心(关内十八省)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政治体,由此而衍生出的统一大市场。
那么,两汉不算,魏晋南北朝更不能算,所以,我们应该从哪里算起呢?
唐。
我在说什么?我不厌其烦的说了这么一大通,铺陈到我自己都觉得啰嗦,那么我到底要说什么?
各位想过没有,一个经济体,要有多么广阔的市场,要有多么庞杂的商品供应,要有多大规模的资金流动,才导致日常大宗贸易携带银钱不方便,而不得不搞出来纸币?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巅峰。
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原,导致先秦以来的古典中国贵族(即从氏族时代起就一直繁衍延续的列国历代贵族,其在魏晋以前的演变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叙。)大批次的从祖居之地南迁。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多年间一拨又一拨数百万人次的衣冠南渡。除了存续华夏正统文明,也同时客观起到了开发广袤的南方疆土的作用。
相比于氏族时代从蚩尤直到楚国时代对南方的开发,这一次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很多,以至于到唐代贞观年间,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天下平定,北方迅速恢复,而南方同时繁荣起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唐代繁荣的贞观到开元时代。唐帝国等于是统治了规模已经扩大一倍的中国(相比于汉代)。
此时的南方中国还没有形成足以影响,甚至撼动帝国朝局的政治实力,南方作为新兴发达的市场和农作物产地,在持续的供应着唐帝国一次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硬姿态和对西域的积极开拓。
唐之开国,是上承魏晋南北朝长达4个世纪的大分裂,大裂变,大融合,大创造,是中国文明自先秦以来的一次质变。而四个世纪中,南方第一次得到真正的,充分的开发(以何为标准?可以独自成国,并且政权稳定持续至少一个世纪以上。)
大唐开国,区别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一个特点在于,不管是内部统一还是外部开拓,大唐在立国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两个必要任务,故而,大唐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要远远优于中国历代王朝的早期(立国70年内)。
与此同时,大唐在战乱,毁灭,新生后的中原(北方)之外,获得了一个开发充分,疆域广阔,人口充足的南方,整个中国经济版图在大汉之后,几乎扩展了一倍。
而大唐的对外征伐,也正是建立在内地富庶,中央财政充裕的基础之上,这又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版图再次扩充,形成一个东至日本海,西至中亚,南到中南半岛,北扩蒙古草原的极其辽阔的统一大市场。
在这个市场之内,有草原的牛马皮毛,有东北的人参虎骨,有江南的稻米丝织,有四川的锦绣三彩。
而这个统一市场外延,不管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通道,还是南亚和东南亚的莽林邦国,无论西域的丝绸之路,亦或东南的海上贸易,几乎囊括了当时已知的全部世界。
南方中国正真的重要起来,是在宋代。宋代是古代中国之终结,近世中国之开端。传统中国的诸多恶疾,比如权力分配中一直困扰着汉、晋、隋、唐等朝的,诸如内侍、外戚、武臣、藩王等等影响政局稳定的老问题,在宋代得到了一一化解。
事实上,说宋代是古代中国的终结,是因为整个宋代的社会结构,与汉唐不同,与先秦更不同。诸如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国家动员方式、经济与政治运作,都与前代有根本改变。当然,宋代(北宋)一百多年本身就是一个大解构、大变动的时代。
准确来讲,北宋是古代到近世的一个过度时期。在此过度的过程中,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第四章
第四章 近世中国财团资本与政治演变
---政治帮派化与市场化之后的国家建构空虚
一、明朝的前世---全球化1.0时代之前的中国
有人撰写论文,说第一次全球化是蒙古人西征导致的新旧世界和文明的交替。本文认同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衍生阐述本文的观念。
如果说蒙古人的西征是第一次全球化开始,那么,如同也有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所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四大发明的完成和大规模运用为标志的生产技术革新。好吧,说白了,也就是北宋时期的技术进步导致的文明进化!
我们知道,文明的进步有好多要素,笔者本人将之总结为六个关键词:制度、材料、物质;认知、应用、创新。对现实世界的物质的认知,引发对新材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由此引起新的生产关系,导致制度的变革;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文明的创新和升级。
四大发明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然而四大发明正如蒸汽机对真正的工业革命的启发和革新一样。对新旧世界的区别,由此四项技术我们可以在史料里考察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和文明!
印刷术带来的是知识的普及;指南针衍生出了大航海和近代天文地理的新认识;纸这项技术相对古老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中国一直独有的专项之一,但是一旦普及到世界各地,对文明的记载和保存,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火药就不必说了,这是新旧世界区分的标志!
而最早全部完成这些技术的,是北宋时期的中国。
我们知道,北宋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交子,也就是纸币的国家。因此我们可以窥探,北宋的市场经济规模和金融发达程度。穿越小说《新宋》里面有一个词---界身巷。作者阿越将之写成了今天的股票证卷交易所。我原以为这是现代人的意淫,结果我在《东京梦华录》里看到这么一段:[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北宋是一个绝顶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就算不能说成是资本主义,起码在商业规模上,我们不能否认北宋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特别动容的一段特殊时期,因为我们近一千年之后的人,可以在那个时代寻找到太多太多的共鸣!很多制度、事物,我们这些一千年以后的人,理解起来毫无压力!
与此同时,与北宋对峙的辽朝因为自身国家建构的的需要,也正处于某种意义上的文明演进。但是,在万恶的中世纪旧社会,一个极端的讽刺事实是,谁更野蛮,谁就更强大!本来辽国和北宋的对峙,是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东亚大陆史的。可惜,这一切都被淹没在了屠杀和毁灭里!
南宋时代,国内市场规模萎缩。南宋为了开销庞大的军费,以保障秦岭淮河防线和金国的军事对峙。不得已开动了本来就存在的对外贸易,说白了,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其实说是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完全准确,对外贸易的货物大头是瓷器和茶叶。自唐代以来,垄断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穆斯林因为身处沙漠,整天吃羊肉吃的一身腥膻,茶叶好消化,降血压,好东西!
瓷器更不必说了,那是等价于黄金的宝贝!
南宋对外贸易的一大特点在于,南宋海商把持了南洋,也就是今天东南亚的贸易主导权和航运主导权。实际上南宋对外出口的另一个大头正是商船!而这,正源于北宋时期工业革命的技术积累!
北宋和南宋是特别令人动容的两个时代,一个是原生的内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一个是典型的外向型出口经济模式。
北宋在唐代的三省六部政治架构基础上,还延续了五代时期的枢密院模式,统领军事。另外还分隔出单独的三司,户部、盐铁司、度支司。拿今天的政治制度对比,户部类似于财政部,盐铁司类似于国资委,而度支司很好懂,字面意思就很明白,审计署!
军事分立,财政分立,和行政系统都区分开来,单列。当然,上面还有一个统管大小事项的中央政治局---政事堂!
有没有时空乱入的感觉?
其实说白了,两宋关于经济的政治预备。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够完备的了,甚至可以说先进的有些过分!
然而,蒙古人来了。
蒙古人不懂经济,但是身处欧亚大陆内陆深处,是天然的丝绸之路经销地。我们知道,丝绸之路自打安史之乱后就基本上断了,就算有,也不再是官方行为。到了两宋,又有个拦路的西夏。
所谓无巧不成书,花剌子模的海尔汗砍了几百号蒙古商人,结果给欧亚大陆带来了百年雷霆!也巧了,由此,中断好几百年的官方丝绸之路,竟然被一帮草原牧民给串起来了!
大批的穆斯林涌进了汗八里淘金找运气。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懒得做其他细务,结果正如今天的美国被一帮犹太人把控了金融,那时候的蒙古汗国竟然也就被一帮穆斯林把控了朝廷财政!
穆斯林天生就是到处经商跑腿的干活!东倒西贩的,在欧亚大陆做倒爷,转手贸易做了上千年,结果这帮人到了中国一看,咦,这个国家居然可以用一张纸就能当钱!
于是大元朝成了没有准备金而滥发货币的傻缺国家。能够支撑货币信用的,除了中国本土的特产(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等),还有就是蒙古人那彪悍到无以复加的武力!
结果当大运河断航的时候,当汗八里没了物资江南的物资供应,大元朝立即就现了原形,变成了北元。
大明朝的太祖高皇帝登基建国的时候,面对的就这么个扯淡到极点的烂摊子---文明严重倒退!
文明倒退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比如人口严重下降,比如经济萧条,比如物资匮乏。然而更深层次的表现,则在于制度的倒退!
拿裹脚布的儒家治国这个旧箩筐做屋架就不说了,当然,明初版的儒家治国是继先秦原创、汉代董仲舒革新之后的3.0版,也就是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个什么概念呢,嗯,积极点说,就是具有思辨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
我的理想人生是,第一,我想有个家,要求不高,就在北京三环以内,一百坪的三室一厅吧,我的要求真的不高;第二,我想有辆车做代步工具,不要太好,就宝马X5吧,油耗正合适。第三,我想有个温柔体贴的老婆,能理解我,包容我,关爱我,就170、105的身材吧!你看,我的要求真的不高嘛!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源于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意。屌丝不满意世界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大发牢骚,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是世界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要适应这个恶心的世界!
但是如果一个人创业以后,获得的收获是整个国家呢,也就是过去我们所谓的天下,这人的理想会如何?是不是要让整个国家来就着他的喜好?
太祖高皇帝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好了,中华恢复了。那么恢复后的最标准动作是什么呢?有什么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回归的呢?
儒家治国!
古代的中国人也够可以的,儒家治国没能避免五胡乱华,儒家治国没能避免两宋亡国。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我们的先人们又有其他的选择么?或者说,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么?
天下要由读书人来治,而读书人都是孔门之后。
户籍制度,什么匠户、军户、乐户、民户什么的,这都是源于元代及其落后的野蛮人身控制。是蒙古人为了顺便管理天下制定的一项极其野蛮的管理制度。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准军事化制度!
人殉就不说了,太野蛮,没有人性,后来明英宗废除了。
太祖皇帝优待读书人,结果元末的读书人傲娇,看不起流民出身的朱家皇室。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明初的中书省,直接就被废了!宰相也成了历史名词!
然而历史诡异和有趣的一点也就在这里,明初废除宰相和中书省,可后来居然出现了超越唐宋相制的内阁,下制百官,上,甚至能制皇帝。
二、古典中国的经济运行现状
我们说回纸币,还是拿纸币这东西来说事儿,因为这东西很有说服力!
现代社会或者现代文明上对纸币的概念总结如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 】---摘自百度。
生活中的一大主题就是交易,因为一个人总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在具体条件下的物质世界,当时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能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商品。总是会成为必需品。譬如衣食住行,哪怕就是奴隶时代的奴隶们,也总要有个地方住,有得吃,有衣服穿。当然,交通是基本靠走。
一个人不可能生产出所有他需要的物资,所以就有了交易。
中国自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货币就习惯用铜。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中国并不是个富裕的原铜矿国家。一项事物成为制度,然后潜移默化中成为习惯,这是不怎么好改变的。譬如儒家治国,后来就变成了条件反射的真理!经济最繁荣的时代是哪个时代?这我不好说,我只知道有一个最壮阔的时代---大唐!
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主题部分其实是在北方,也就是中原、关中、山东、燕蓟这一带。上古华夏不说了,春秋战国时代孕育的全新的华夏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大众概念中的华夏古文明)基本上就在这一地区。而南方,说白了,是战国群豪对外扩张和侵略融合得来的新土。
事实上华夏战国群豪的扩张是全方位的,秦国对陇西和巴蜀,楚国对江汉、江淮、潇湘,吴越对江南、闽浙,燕国对辽东,赵国对塞上。以至于秦国一统后对塞外和汉朝对西域。
然后是两汉之后的五胡乱华。要不是东晋南迁固守一隅,中华文明会不会和罗马帝国一样成为考古文物都不好说!
然后是短命的隋,接着是即彪悍又如流星般绚烂短逝的盛唐!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巅峰,但是辉煌时间很短。
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原,导致先秦以来的古典中国贵族(即从氏族时代起就一直繁衍延续的列国历代贵族,其在魏晋以前的演变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叙。)大批次的从祖居之地南迁。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多年间一拨又一拨数百万人次的衣冠南渡。除了存续华夏正统文明,也同时客观起到了开发广袤的南方疆土的作用。
相比于氏族时代从蚩尤直到楚国时代对南方的开发,这一次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很多,以至于到唐代贞观年间,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天下平定,北方迅速恢复,而南方同时繁荣起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唐代繁荣的贞观到开元时代。唐帝国等于是统治了规模已经扩大一倍的中国(相比于汉代)。
此时的南方中国还没有形成足以影响,甚至撼动帝国朝局的政治实力,南方作为新兴发达的市场和农作物产地,在持续的供应着唐帝国一次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硬姿态和对西域的积极开拓。
南方中国正真的重要起来,是在宋代。宋代是古代中国之终结,近世中国之开端。传统中国的诸多恶疾,比如权力分配中一直困扰着汉、晋、隋、唐等朝的,诸如内侍、外戚、武臣、藩王等等影响政局稳定的老问题,在宋代得到了一一化解。
事实上,说宋代是古代中国的终结,是因为整个宋代的社会结构,与汉唐不同,与先秦更不同。诸如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国家动员方式、经济与政治运作,都与前代有根本改变。当然,宋代(北宋)一百多年本身就是一个大解构、大变动的时代。
准确来讲,北宋是古代到近世的一个过度时期。在此过度的过程中,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而其没能将中国文明带入下一层次,这同样是另一话题,后面稍微解释,但不展开。
北宋的社会变革没能抵挡得住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犯。靖康之变后,南宋存续了中国文明继续前行。在江淮到四川漫长的防线上对金蒙作消极防御的同时,凭借北宋时代的技术进步,南宋开辟了利润巨大的海上贸易航线以保障国家安全。
南宋是中原衣冠的第三次南渡,其国都设在杭州。
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分析,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的政治运作应该是在一块理想的广袤平原上。一个帝国,也只有在拥有了一块巨大的富庶平原作为支撑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对边疆地区积极开拓和强硬。
而南宋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为南宋把从华北平原到江淮平原间的精华部分都丢了个一干二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支撑南宋政治局面的,只有局促在环太湖一带的长江下游平原。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南宋除了对这块平原的全方位统治之外,对江汉、对四川,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也因此,我们才看到史书记载中南宋对南方开发程度的有限。其对江汉和四川的重视,往往首先关注于军事防御。
南宋依靠其先进而强大的水军,却并没有凭此深度开发江汉平原,而四川,我们知道南宋建了很多堡垒,却并不知道其对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有过什么大的举动,或者,南宋也不敢对这两处深度开发,因为有桓温的例子在前,南宋可不想成为第二个东晋。
我们常听说湖广熟,天下富。这是从明代开始流传开来的一句俗语,而在明代开初,本来不是这样说的,而是太湖熟,天下富。而这,也正是南宋对环太湖平原深度开发的真实写照。
我们说深度开发,打个比方,一个集团公司要做产业,其所支撑整个集团运作的必然是核心产业,那么,整个公司的资金、人才、资源,也必然向核心产业靠拢聚集。
南宋也是这样,他首先必须有一块能提供他政治运作和统治其他地区的核心区域,而这,就是环太湖平原,用我们今天的地理语言来说,正是---江南!!!
是个中国人就会知道江南之于中国的重要,这块地方已经不单单是地理区位那么简单,她是富庶的代名词、是美好生活的具象,是风花雪月的故乡、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聚集之地。
为什么?
为什么江南会寄托中国人如此多的情感与梦想?
为什么江南会成为最经典的古典中国的代名词?
因为南宋,因为在南宋时代,江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南宋的核心统治区,江南在南宋政治版图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政治精英从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供给杭州,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富商大贾源源不断的繁荣杭州。
然而江南还是太局促,作为农作物产地,它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应南宋政府,将农作物产地放在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南宋又不敢(前面略有分析,即容易滋生军阀)。那么相对于南宋一亿多的人口,整个南方因为多山地貌,又难以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怎么办?
前文说过,唐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最繁荣的巅峰时代,是因为唐代获取了从魏晋时期就持续不断开发南方近三百年的成果。其时,北方尽管历经战乱,可是物候条件还在,所以唐之繁荣等于同时获得了两个中国。
而到了北宋,经过安史之乱后二百年的战乱,北方终于垮了。长安已不能为都,洛阳已不能通航,北宋虽说是拥有中国东部大平原的精华所在,可是物产已衰,南北贫富差距(指中原与江南的差距)已显。
于是北宋为了促进北方(中原)的社会进步以维护政府统治和版图完整,开始重视技术进步、开始重视商业和资本运作。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因为北宋政府的不得不为而由此兴起。
可是北宋尽管拼了老命似的玩技术升级,玩经济繁荣,但是面对历朝历代所没有的北方边患(此时的北宋和辽之地缘问题,对北宋来说已经不能叫做北患了,应该叫做国防安全才合适,因为辽国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其以辽东平原为基地,南控华北,西据蒙古,把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
打个比方,辽之于宋,正如俄罗斯之于今日之中国,北宋不得不把巨大的国防开支用于与辽国的对峙。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到宋辽两国都熬不住了,金国崛起,一举干掉两强。
所幸天佑华夏,金国海陵王乱政,而岳鄂王砥柱,总算是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然而又不幸的是,本来搞全面工业升级,正努力往工业资本帝国爬升的北宋,没能赶在游牧民族南侵之前升级成功,华夏文明的前进之路被折断了腰。
再来说南宋,前面分析了好一大段,正是分析南宋的现实局面之所在。对比北宋,南宋没有便捷的地理交通,也就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去继续搞工业资本升级,巨大的人口需要供养,北方的金国需要防御,江南根本就不可能为此提供充足的资源。
怎么办?
于是南宋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海上贸易。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宋凭借北宋的技术积累,凭借占据了东亚地区广阔的黄金海岸,于是,硬生生的挤进了本来被阿拉伯人所掌控的南海贸易圈(此时穆斯林的传教活动已经拓展到了印尼),同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人口,迅速在南海(即东南亚)站住脚跟。
于是传说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准确一点来讲,应该是海上瓷器之路)就此成型,于是至今都为东南亚土著所深深恐惧的华人商帮就此铺天盖地而来。
于是,困扰南宋很久的粮食问题有解了(从越南等国进口),困扰江西、福建等地的瓷器销售有解了(本来这些货物的大宗消费商是北宋时期的北方贵族和皇室),甚至于四川的经济都因此而拉动,从而飞速发展(蜀锦、蜀漆)。更甚至于,北方金国的边防问题都有解了,南宋可以一边做贸易联络高丽和日本以经济封锁金国,庞大的战船可以随时骚扰金国北方海岸线,以分解从淮河到四川的边防压力。
于是历史之诡异也就此显现,本来北宋走产业和技术革新的工业资本升级,如果假以时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北宋将华夏文明带入下一个历史层次,却在南宋时期,因为现实的政治和军事等诸多压力,转变为走商业资本升级。
而商业资本升级我们是知道其结果的: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葡萄牙、一直到荷兰,历史之历历在目,我们也就很容易不奇怪南宋的结局和其成因了。
巨大的海上贸易凭借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等当时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顶层消费品,中国货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铺盖日本和高丽、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世界,甚至积极拓展到东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世界(这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断绝的结果)。
与此同时,为了供应这巨量的出口商品,南宋政府通过官办窑场、茶场、丝厂等垄断商业机构以保障海外市场的日常供应、因此,福建、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的轻工业飞速发展,而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又通过、市舶司(又是国家垄断形式)补给内地(即江南)。
于是南宋立基之初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迅速改善。于是朝廷和地方终于可以风花雪月,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操作系统和操作过程呢?
首先,南渡君臣将杭州作为国都,作为其核心地带的江南提供主要的科举人才以治国,同时江南地方保留少量的农作物基地以备日常开销。
其次,把江西、福建等不适宜农作的地方开辟为轻工业基地。作为供应出口商品的生产地。
第三,在沿海广辟商港,如明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地,作为对外出口的通道。
第四,将海外诸国作为商品倾销地,以赚取巨额利润(注意,这样海量的巨额利润不可能在地貌多山的南宋获取)。
最后,从海外所赚取的巨额利润通过官府垄断的方式回返内地,同时开发和扩大江南市场容量,促进江南消费的飞速发展,以收拢人心,保障政权安全。
下笔至此,本文的主角已经呼之欲出,其超控其后800年的中国历史之长、之久、之深,堪可与罗马教廷相匹配,其对中国文明之贡献与毁坏,也实在是一言难尽,其对今日中国之影响,更是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其乃百代之伟圣乎?其乃千古之罪人乎?岂可一言而叙尽!
三、近世中国(宋元明清四朝千年)经济基本结构观察
先从一个假设开始:
某人,起个名字就叫某君吧。
某君家世居南京,在宋代,这里称作建康府,下辖江陵县、上元县。某君家住在江宁县郊外的秣陵镇。因为地靠长江,原本土地还算肥沃,所以原本务农传家,因为金兵南侵,南京周边都成了战场,于是再耕地是耕不下去了。
某年,大将军韩世忠驻兵黄天荡与金兵会战,某君那头脑精明的老爹改行干起了小商贩,给韩大帅的军队贩卖各种物资。于是发了战争财。等到金宋战争最激烈的阶段过去,两国改为相互对峙。某君家也从自耕农(或者是佃农)成功升级为拥有一定家资的乡绅富户了。
某君爹觉得做买卖这行比死种田来钱快,于是全家搬迁到南京城里去,一心一意做起了生意。这之后,因为南京是大宋江淮防线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各色人员汇聚,有南迁的贵族,有任职的文臣,还有驻防的武官。导致南京人口暴增,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做。某君那头脑精明的老爹聚敛财富的速度越来越快。然后,他们家被人盯上了!
谁盯上了某君家?盯上他家什么了?也许是本地的地痞流氓,也许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驻防兵痞,又或者是贪图钱财的贵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有背景的同行竞争者。或是盯上他家的商铺,或是盯上他家的田地,又或者是盯上他家什么美女宝物也说不定。
某君那精明的老爹被一通折腾,或者花钱消灾,或者请人说情,反正他是稀里糊涂的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然后为此花了好大的精力和财力去解决此事。
事后,某君爹静下心来自我总结,得出一个结论,钱再多,都比不上权力,除了寻找权力,依靠权力,最好的办法是获得权力。于是从此以后,某君爹就下定决心让某君好好读书,一改原本让某君经商的初衷,走仕途之路。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这跟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读书人的初衷不符了。因为我们一直所接受的,都是所谓儒家士子之所以要读书,是要济世安邦,要治国平天下。当然,我不否定有这样的精品,可是对比今天拼了老命的要考公务员,你说古代士子是为了致君尧舜上才读书的,你信么?
接着再讲某君的故事,经过二十年寒窗苦读,某君不负众望,终于一举中的,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南宋不禁商人子弟科举)。当然,他也不是十分优秀的那种,只不过是同进士,于是外放。
因为没有关系网,所以某君不能留放在最繁华的苏杭地区,当然,他运气好,也没有放到战争气氛极度紧张的边防地区。他运气不好不坏,被放到了广东佛山。此后三十年仕途,官也是做的不好不坏,一点一点往上升,临到终了也不过是个知府。
然而关键不在某君的仕途,而在于他仕途之外的东西。
某君有一个弟弟,某君去考科举了,某君爹说,偌大的产业,也不能没个人继承吧,就叫你弟弟经商得了。于是某君弟弟没有某君那般好运,能成为人上人的老爷。
所以某君总觉得自己亏欠弟弟。他出仕外放后,总会刻意或者不刻意的照顾弟弟。正好他在广东任职的时候,广东对外贸易大发展。于是二十来年盘根错节扎下来,一个外来户变成了地头蛇,他弟弟成了佛山有数的大富豪。
此后的子孙中,某君家族兵分两路,一路在南京老家,一路在广东沿海,经商的经商,做官的做官,加上他们家小门小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巨贾,所以朝廷倾轧罪不到他家头上,就这么熬了近二百年,等到南宋末期,他们家终于出了尚书,南宋也垮了,他们家也成了宋室遗族。
遗族是什么,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尽管自身所依靠的政权已经垮台,可是几百年盘根错节下来。可不是说跨就垮的。只要是不像文天祥、陆秀夫那么死脑经,换谁做皇帝不是皇帝?换哪个朝廷做官不是做官?换哪个朝代发财不是照样发财。
于是我们看见,当蒙古人大兵压境,满朝文武压根就不管在长江防线和四川死死苦守的残兵孤卒,也不管在南方正汹涌澎湃的义兵部队,只是一味逼着谢太后挟同皇室投降。
根据资本的先天属性,即其要求规避最低风险、获取最高回报的特征。我们无法责怪某君这样一类家族的政治选择。
在利益的竞争过程中,一个家族往往要积累好几百年才能一路杀到权力中心,而保障其长期占据权力中心的位置,大概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出卖的吧。
我朝太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世界其他地区资本的普遍特征?因为资本是吸附在权力之上的,资本可以控制权力,但不能直接代替权力,因为一旦资本代替权力,那么权力所要付出的相关责任,比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等等问题,就要由资本来直接面对。
而这,正好又违背了资本的基本属性,即规避最低风险、获取最高回报,
换句话说,资本只要求享受利益,而从不愿意承担责任。我们或许可以将资本比喻做一个水性杨花的绝世美女,她所要寻找的,是最强健,最能带给她安全感的男人。而找到这个男人之后,她的目标就是彻底控制这个男人,直到将其吸榨干净,落得人才两空,然后去找下一个。
我们所据此探讨的所谓“资本”,准确的来讲应该是中国古代资本,通过某君一家的发展史,可以大致摸清其成长过程。那么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一、某个社会底层的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更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务农转为经商,在此过程中以积累资金,提供物质保障。
二、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保障不被他人觊觎,寻求权力保护,除了通常的权力保护方式(如联姻,投靠等等),最直接,获利最丰厚,也是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自身获取权力,这在中国,是科举考试(在西方是资产阶级革命,架空君主以求立宪)。
三、当科举中的,整个家族会进入社会的上一层次,即中权阶层。在中央,因为各种政治或者利益联系,有保护伞,在地方,通过下人(或者庶出的家族旁系)经商,或者是控制商业组织,或者是控制地痞流氓,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
四、通过在地方的长时间经营,巩固根基,然后蔓延到其他地方(如加大家族中的科举应试人员数量,中举后,分散到各地为官,就此将家族势力向这些地方蔓延)。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问鼎最高权力中心(即入朝为官)。
而这一现象,用我们现代政治术语来讲,就是官僚资本主义!!!
也只有官僚资本主义,才是古代中国传统资本的最高表现形式。事实上,官僚资本主义绝不是直到晚清民国才出现的新鲜玩意儿,这头怪兽至迟在南宋就已成型。而导致其成型的根本原因,正是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