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管理局»论坛 西史辨伪 论术 查看内容

0 评论

0 收藏

分享

刨根问底思维与解决问题思维间的缠斗(一)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5-7-3 22:03 编辑

引文截图120500 120500抖友关于科学的提问.jpg
  西方伪史,无孔不入。即便有心揭露,还是会不小心带入一些杂波。
  古希腊实验?古希腊不过是一条逃荒通道而已。
引文截图120501 120501古希腊制度化逃荒的时间及范围.png

一、标签层面
  把“科学”这个包打开,才会知道,“谁”重不重要。

1.概念解包
  解包,不如说是:戳包。
  “科学”这个包,已成为西方的最强堡垒,它包括三块: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术。

  实际上,西方人割肚牵肠地还是幽灵般存在的第四块(日常衍生):表示同意、认同、正确、有效等等。他们很得意于这一舆论场的成就。
引文截图120502 120502科学等同于赞赏.png
  把这三块捋顺了扒开看,哦,“包”内包实际是:探索者精神、拆分还原论,工匠实施能力。

  “概念”细分清晰的西方人,在“科学”概念上,一反常态,能包则包,能模糊细节就必模糊之。
  在“科学”概念上,玩“统一场”,实则是为了包装他们主推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拆分还原论。

  拆分还原的视角、方法,初试拳脚时,的确亮眼:科学理论、实验室方法、科技成果涌现等等,在近现代社会活动中占领了制高点,进而证明西方人没有被中世纪黑暗所拖累。
引文截图120503 120503巴别塔语言差异不幸的符号.png
  当下舆论场,不知有多少人,置“科学”的一、三含义于不顾,供着第二含义到处比划,拥着第四含义肆意评判。

2.名与非常名
  非常名是什么,是西方意义上的规律、绝对理念吗,显然不是。

  概念,看似由“定义”来描述,实则,是用标签简称一组繁复的“理解”,以方便指称(某个特定对象)。
  而不是相反:“诠释”只被当作“概念”“定义”的附属品。
引文截图120504 120504观念各异定义近似诠释不同.png
  当“定义”的那一个“句子”书写出来时,说明“道”在个性化的对象中,常人可以捕捉到。
  当“定义”是被一组特定属性的静态化描述时,必定会“舍去”一些什么;必定成为“理解”过程的牺牲品。

  “概念”、“本质”等,显然不是由“句子”组成,即不是我们已表达的那部分,(表达背后的“理解”、“诠释”+)还包括“你”仍在思考、探寻的那部分。

  “科学”,这个词的形成史,可以看到一个“相反”的过程,“概念”表述本就有可能缺失,却将多个“概念”堆叠在一起。
  这一技巧,让“科学”这个“标签”利益最大化,成就最大化。例如:前三块含义优势积聚,让人误识,其包含的“一切”与西方“创新”天然相关。
  这一技巧,让“科学”的细节粒度逐渐放大,更容易被再诠释、再延伸。例如:第四块含义,“走样”到天边,让人不知不觉。使用“科学”这词,就能让使用者瞬间拥有了“真理”在手的感觉。

3.思想蒸馏
  李约瑟等相对严谨的西方学者,不同意那种文明、科学“无父无母”的说词。
  非常确定的历史事实,文明、科学之源在东方。
引文截图120505 120505研究整个文明史.png
  李约瑟对一些中国文人的丑态,颇有微言。
引文截图120506 120506李约瑟问题前9-10问【化学根源】.png
  李约瑟之问点到第十问之后,立即指出:西方的“误解”这口锅该“一些中国文人”背。
  “一些中国文人”的确没闲着,手段低劣到在李约瑟专著标题上作手脚。
  译名中,使用“科学”或“科技”,可以用“学术之争”搪塞,难道“文明”(思想)作为“历史”也能因一个“书名”的不同译法”而抹去。
引文截图120507 120507科学与文明翻译为科技【书名】.png
  不要简单的认为是翻译者的锅,很清楚,这种“翻译”是当时对于科学、科技间界定的真实反映,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


  这一争论或明或暗,就是当下舆论场揭露西方伪史与跪舔者们之间拉锯战的焦点命题
  西方社会突然繁茂起来,是不是借力中国文明成果;
  为了鼓吹西方文化的独创性,是不是做了某种包装;
  这“包装”,其方式是伪造“素材”硬性作假,还是有选择的利用“素材”,琢磨“叙述”虚构;
  为了抹除包装痕迹,是否刻意贬低其学习(思想蒸馏)内容的母体——中国文明;
  西方文化的“文明正统”性,依据何在。

  尽管思想、技术的传递的过程不易“环环相扣”地厘清,从缺“纸”(技术),及“纸”上“内容”所代表的文明影响力,略见一斑。
引文截图120508 120508背面空白的汉文文书.png
  所谓“阿拉伯”,不过是东方文明传播的中间环节。

  当然,李约瑟并未否认西欧展示了某种“独创”,并质疑一些人所鼓吹“有效性”是不是本应当有个“边界”。
引文截图120509 120509李约瑟自问之一【全】.png
  从引文中看得出,李约瑟对“普世价值”持否定态度;对“科学”的“普遍适用”持肯定态度。

  我们所见的“世界”(当下舆论场)亦然炒得沸沸扬扬,“普世价值”、“科学”已有了横着走的架子。
  “西方文化”这词也走了“科学”这词近似的路子。

  与历史演进过程无异,科学教的形成无可避免。
引文截图120510 120510上帝与科学.jpg

  仅拆解于此,显然有点浅表,未击中深层要害。
  必须弄清楚:拆分还原论是不是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唯一视角、方法;其天花板(边界)在哪。


  回《舆论场常见恶趣
继续创作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衡制》

下一篇: 没有了

全部回复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盘楚
论坛元老
主题 544
回复 32
粉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