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一 農 : 地 圖 與 儒 家 經 典

[复制链接]
查看1591 | 回复0 | 2023-11-16 2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地图,现代人立刻想到的可能是随处可见的表现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的,具有强烈实用意味的地图。与今天不同,中国古代偏于实用的地图,其流传范围反而不广。比如至少在清代晚期之前,各种河工图、道里图、政区图的流传范围基本上集中于官府之中。而那些流传范围较广的地图,虽然也有一些服从于现实需要,如著名的《广舆图》,但大部分与现实的联系并不密切,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知识分子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和研究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儒家经典。由于儒家经典在传统中国学术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学者为了理解其中记录的地理名称和地域范围,绘制了大量辅助阅读的地图。同时,因为地图主要表现的是地理要素分布的情况,所以历代学者所绘制的地图大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中与地理有关的部分。
《禹贡》与地图
《禹贡》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全文1193字,主要阐释了传说中大禹治水后的地理情况,按照河流山川将全国分为九州,然后依次记载了九州的地理、物产等内容,此外还记载了一些主要河流和山脉的走势。由于其收录于儒家经典《尚书》之中,因此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同,《禹贡》中收录了大量地名、山名、河流名,而这些地理名称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不为后世的学者所了解,更是难以与当时的地名所对应,因此自很早开始,就有学者开始绘制以《禹贡》为主题的地图,希望将禹贡中所载的地名表现在当时的地图上,有助于学者对《禹贡》的掌握。

27483a95b13c4d629a6f695d26ff76f1.jpeg
《禹迹图》墨线图

“制图六体”的提出者、西晋时期的著名学者裴秀就是这类地图的绘制者之一,可惜的是他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早就佚失了。按照记载,裴秀认为《禹贡》时间久远,地名变易,后世学者对书中地名的解释颇有些牵强附会,因此他考订了《禹贡》所记地理要素的位置以及古代史书中记载的诸侯国之间会盟的地名,并与他生活时代的地名对照,将古今地名对照绘制在一幅地图上。由此来看,这幅地图颇有历史地图的性质。
宋代,关于《禹贡》的研究成为显学,而保存至今最早的《禹贡》地图也正是绘制于这一时期,即大名鼎鼎的《禹迹图》。这一地图绘制于北宋元丰三年至绍圣元年(1080—1094年)间,现存两幅,都刻绘于石碑之上。一幅保存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刻石的时间是刘豫阜昌七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图名为《禹跡图》;另外一幅保存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刻石的时间稍晚,是在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图名为《禹迹图》。古代“迹”与“跡”相通,因此两幅地图的图名是相同的。两幅地图所绘内容也基本一致,表现的范围北起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西北),西北抵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北到辽水(今辽河),南至琼州(今海南省)。按照《大清一统志》的记载,清代在山西稷山县的保真观还保存有一幅石刻的《禹迹图》,只是现在佚失了。此外,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等人也都提到过这幅地图。这幅地图广泛刻石保存在文庙中,可见其应当是当时知识分子阅读儒家经典的必备参考地图,类似于今天的权威教辅材料。

20cc744c99764e9fa2b0e3d3bfd6017b.jpeg
《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南宋时期的《禹贡》地图还有: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傅寅撰的《禹贡集解》(又名《禹贡说断》)中的4幅地图,其中总图是《禹贡山川总会之图》;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成书、程大昌编纂的《禹贡山川地理图》中收录地图30幅,作者编绘时采用多色,刊刻时改为单色,各图以图解形式表示山川湖海的大致位置,并附叙说。此后,明清时期很多《禹贡》的研究著作中也都收录有地图,不过大都是对之前学者所绘地图的抄录。
《春秋》与地图
与其他儒家经典相比,《春秋》及其权威注释《左传》更近似于历史著作,其中充斥着大量早已不再使用的先秦地名,再加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的国都、疆域变化无常,这无疑增加了理解书中蕴含的孔子“微言大义”的难度,因此历代学者在对《春秋》和《左传》进行文字阐释的同时,也绘制了不少地图。目前所见较早的应当是宋代林尧叟《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传句读直解》中的“十二战国图”、南宋陈公《春秋分记》中收录的14幅地图和元代朱申《音点春秋左传详节句解》中所附的“十二国战国图”。此后还有元明时期撰写者不详的《春秋图说》中所附的 “十二国战国图”和 “东坡春秋列国之图”;明代张岐然《春秋四家五传平文》中的 “东坡指掌春秋图”、“西周以上地图”、“列国地图”等。明清时期大量与《春秋》和《左传》有关的著作中都收录有地图,不过大都直接抄录上述各书收录的地图,少数在抄录时进行了些许修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地图不少都以“战国图”为名,但实际上绘制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

d3234a99f48c4378a78d0a9a2f5e8e36.jpeg
《春秋列国之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著作中大都收录有以“东坡指掌”为标题的地图,“东坡指掌”指的应当是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历代地理指掌图》。经过对比,可以确认这些著作中收录的以“东坡指掌”为标题的地图确实与《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春秋列国之图》非常近似。
《历代地理指掌图》成书于宋代,在中国地图学史上赫赫有名,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套历史地图集,用地图的形式表现了从上古至北宋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演变,这种性质的地图集此后一直延续不断,可以说是今天影响力巨大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前身。
《诗经》和《周易》与地图

467c4028059e4b8b95e5978bceab9ab3.jpeg
《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诗经》是孔子整理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之一。按照通常思维,诗歌与地理应当相去甚远,但孔子在整理诗歌的时候,将民间诗歌按照来源地域整理为“十五国风”,因此,历代学者在研究诗经的时候,不得不弄清楚“十五国风”具体对应的当时地域,以便加深对《诗经》的理解。一涉及到地域,那么地图就成为了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于是历代注释《诗经》的学者就开始绘制“十五国风地图”,目前发现较早的有明代钟惺《诗经图史》中的“周南国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此后还有顾懋樊《桂林诗正》中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张溥《诗经注疏大全合纂》中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等。这些地图绘制的详略不同,但大致轮廓和基本内容都大致相同,按照现代的标准似乎有“抄袭”的嫌疑。

97490593e0164230ba73018fe5a30c96.jpeg
《唐一行山河分野图》

《周易》被很多人理解为算卦、卜筮的书籍,似乎与地图搭不上关系。不过,中国古代算卦的最高水准是就是将中国作为整体,确定全国龙脉的走向和风水格局,由此来预测王朝的兴衰以及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得王朝长治久安。而表示全国风水格局最为便利的方式就是绘制地图,这类地图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初李淳风的《开元分野图》,以及唐代僧一行的《唐一行山河分野图》。通常收录这些地图的都是算卦、卜筮之类的书籍,与儒家经典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清代顺治年间赵振芳撰写的关于《周易》的“严肃的”学术性著作《易原》中,就收录了一幅“山河两戒图”。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儒家经典汇编与地图
除了上述收录在针对单一经典进行研究的著作中的地图之外,还存在不少儒家经典汇编中的地图,目前存世最早的当属藏于江西上饶市博物馆的《六经图碑》,其原有六石,现存三石,另有半块残石,碑高205厘米,宽105厘米,原图应有12幅,现在只存6幅——“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禹贡九州疆界图”、“禹贡导山川之图”、“禹贡外国地名图”、“周营洛邑图”和“诸国今所属图”,其中第一幅图与《诗经》有关,第二、三、四幅图与《禹贡》有关,最后一幅图则与《春秋》有关。按照记载,石碑上的文字由朱熹撰写,后由元代州守卢天祥刻石。与这一石刻地图有关的,应当就是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杨甲撰写的《六经图》。
此后,还有明代章达、卢谦辑的《五经图》,其中汇集有“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十五国风地理之图”和“诸国今所属图”;明代吴继仕辑《七经图》中收录的“禹贡随山浚川图”、“禹贡导山”、“禹贡九州、疆界之图”、“禹贡治水先后图”、“十五国风地理图”和“春秋诸国地理图”等。清代卢云英辑《五经图》中则有“禹贡所载随山浚川图”、“周营洛邑之图”、“十五国风地理之图”和“春秋诸国地理图”。
总体来看,历代学者为了阅读和细致理解儒家经典,绘制了大量的地图。不过,一方面因为中国古代缺乏版权意识,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儒家经典中的地理要素实际上非常有限,所以同一主题的地图,除了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研究进行的补充、更正之外,基本上大同小异,颇有相互抄袭的嫌疑,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舆图传承方面的一大特点。
文章来源:《地图》杂志
2、1-2篇原创文稿(艺术家自己或评论人针对作品的评论或赏析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刊发的,请加“游观”为白名单后,再进行投稿。
主 编:朵庆彦(汲云轩)
/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