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瞰古埃及02——圣经年表捍卫者:商博良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5-1-7 19:46 编辑一、抢占象形文高地
商破仑——商博良十九岁就小有名气,不仅因其背景,还因其有胆识批评前辈,在象形文概念上大胆地与中华象形文搞竞赛。
引文截图01
因为太年轻气盛,商博良力争在象形文上作大文章,将僧侣体、通俗体与圣书体作硬挂钩。
实际上圣书体这个几乎专用雕刻的字体也早已“字母化”,这个在讲四种字体关系的段落中还将细说。
商博良非常清楚,僧侣体、通俗体作为日常用语,必须占领“象形文”高地。
引文截图02
二、环境造就人
商博良十九岁就小有名气,不仅因其背景,更因有四拨人为其铺路。
一拨人是文物贩子,以热门人物命名等方式为所盗文物找销路。
可能有人认为这第一拨人与商博良无关,但不能否认这个时代造就了商博良这类“英雄”。
引文截图03
第二拨人很官方,英、法驻埃及领事均身兼文物代理商的角色,为文物通关上下交涉。
以国家为单位的犯罪,没这类角色很难做到经常化。
引文截图04
第三拨人是文献“生产者”,公然捏造象形文。
引文截图05
前文曾提及的《埃及记叙》竟然断断续续耗费19年时间渐次出版,而且还是古埃及已被毁文物的唯一纪录。看来,文献制高点已牢牢在握。
引文截图06
这第三拨人中,最有意思的还是“官方”——法国埃及委员会。不知哪根筋被扯动,在原本空白处,捏造黄道十二宫图中的铭文。
正是因“识读”这“不经意”捏造的铭文,商博良赢得“圣经年表捍卫者”美名。
引文截图07
商博良甚至也是这第三拨人的一份子。他实地考察发现(捏造铭文)问题后,选择了沉默。
其实不难理解商博良的沉默,法国埃及委员会捏造铭文后,“认出”铭文的人就是商博良,非常“权威”地平息了(质疑圣经年表)“争论”。
引文截图08
既要迎合教会,又要与中国象形文掰手腕,处于漩涡流中的研究者,究竟承担多大的撕裂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
借着探讨宗教意涵和哲学意涵的旗号,古埃及文字热,在古埃及神秘热的大潮中畅游。
引文截图10
第四拨人就是是研究者。由于商博良系钦定“研究者”,所以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从整个剧情看,没有商博良的哥哥这位仕途“研究者”,恐,没有商博良的“声望”。
三、经由“声望”包装的研究者
阻止了一场挑战圣经的争论算一桩,他自己也颇为得意。
引文截图11
商博良常给人谦虚谨慎的形象,有成果也不轻易表露。
但也不能忽视商博良的“进步”,过往商博良坚持的“表意文字”,变成了“表音象形”。且,识读了诸多希腊人、罗马人名字,这类功绩一并包揽。
引文截图12
而真正的最大贡献者,被弃之一旁。
引文截图13
四、研究圈树敌过多
在商博良的拥趸眼中,托马斯·杨是商博良的恶意竞争对手。
这两人的恩怨情仇,在历史的迷雾中很难拨云见日。但,作为对手这个结论不假。
当商博良鼓动法国政府购进收藏家手中的文物时,
引文截图14
托马斯·杨认为十英镑都不值。
据说德洛维蒂石碑可与罗塞塔石碑有一拼。
引文截图15
关于商博良有一种说法:为友者比不上为敌者多。
引文截图16
怎么在研究圈弄成这种局面。
首先,薪酬问题处理方式欠妥。
他人大气,不等于就必欣然接受。至多取两人薪酬3000+750法郎的平均数,或者,仅接受1000法郎。
引文截图17
常常自负,在没有任何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批评。
引文截图18
商博良的短板还不少。古埃及语(象形字)战场失利,科普特语研究又落人之后。“嫉妒心强”好似在说他人,也好像在说商博良自己。
引文截图19
五、压力下的行为扭曲
曾教过商博良的法国东方学家,德·萨西写信忠告托马斯·杨:别倾心相告,他会声称是自己率先发现。
引文截图20
商博良的急躁情绪可以理解。
一方面心态欠佳,他人一旦有成果,就令商博良非常不快。
对其情绪的描述往往有:愤愤不平、令其深受打击、很不是滋味、更令其惊恐万分,如此等等。
引文截图21
另一方面,拿破仑的夙愿是三年,毕竟任务重时间紧。
引文截图22
写信告诉哥哥:建议不可行,可见,商博良还算是:业内人士。
显然,没有一套学术性的框架,仅仅呈现破译“成果”,是过不了关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