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证策略下精准击打七寸
一、个性化的经历促成新认知我因读后感开始(2017.6.)撰写微博;
因《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美国霸凌法国开始(2017.8.)写系列文章;
因经济学类专著阅读开始(2017.9)写《国富论》读后系列,第一次接触“看不见的手”这类话术(但,亚当斯密是位严谨的学者,他形象化地称谓:回声效应,并避开了无意义的讨论细节。资本却暗喜这么理想的背锅“术语”的到来。);
因疑惑西方史料的使用,如“加伦是希腊一位名医,他的许多著作早被译成阿拉伯语”(“希腊化”的魔爪无处不在)之类的传闻,“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交流中,通常是捐献者,而不是接受者。”之类真实情况。深感:两股角力的力量;
由《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古代西方与中国比较(2019.9.),开始关注“李约瑟之问”,遇见了有同样价值的“李约瑟自问”,现开始在新浪微博上发更有宏观视角的文章。
类似此类个性化的经历并非某个人所独有,福缅科的梗没有任何说服力。
二、论证策略
1.穿插行动与阵地战结合
对不易辨识的素材,设定全“真”,在主逻辑链中看素材的契合度,是论证策略之一,以提升众多子论题论证过程中的自洽性。这种自洽性,还要与现有研究融合,构筑它洽性叙事,不是走“独立”“撕裂”的道路。即,不仅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像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然后用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建设过程一样,在他者主导秩序下,颠覆现有文化纹理的叙事逻辑。
将相对静态的“希罗多德文化圈”(概念)从动态性强的“西方”(概念)中区隔出来,讲述:古代世界文化的纹理是中华文化圈与希罗多德文化圈互动的结果。明晰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的双层结构,讲述:丝绸之路开通后崛起,与文艺复兴直接相关的阿拉伯文化“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李约瑟语)。如此,转换大众对世界史的认知,比“中华文化圈是世界文化之源”有更多子论题支点。
由此,拆解西方叙事,构建中华叙事,两条并行的主逻辑,不可能不用西方素材,要让对手方最怕点到七寸的素材最先暴雷。
当然,还有其它论证策略,也希望更多人从实践中总结分享出来,形成揭露西方伪史的纵深。
2.拒绝“撕裂”类话题
对手方的策略:
追问学历论文(剥夺举证叙事的权利);
以偏概全(用无来源或第三方的观点反驳揭露伪史现场所述观点);
拒绝凡逢揭露西方伪史,必扯到明代清代撕裂、文科理科撕裂等内容,防止他人用“撕裂”类型的话题作文章。
3.并非就是“真假”之争
诱发争论的四种类型:
(1)缺概念(有了概念不知道,如关于“西方”的含义);
(2)缺素材(辨析、收集有难度,除了拥戴百花齐放,还应增强素材、主逻辑的拆分能力,如拒绝从西方权威专著中挖掘素材);
(3)以现有“主流”结论为出发点,而非从古代素材(若不分清某一观点的“研究”与“传播”的非同步性,极易形成拉锯战,如“教材至上”、“希腊化”等毒钉);
(4)以为线性思维是永恒的主导方向(“形式逻辑”、“科学”、“纯理论”等系二十世纪主流思维的产物,只能把握某种确定性,而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导:混沌——不确定性,盘清文明发展方向这个根专题)。
应当注意,不同论题可以用不同论证策略,但,同一论题很难用多个策略。别理会什么:没统一口径(文责自负、论证策略需自洽)。
因此,争锋的并非某个对手方“观点”,而是能拆分的三要素:素材;主逻辑;结论。“真假”之争太过初级。
三、走向的预估
1.资深公知影响力衰减的很快,境外势力的策略开始转变为售卖比较出名的人物,培养新一代的话事人。免不了各种强劲的逆流。祖先,这个词,已被二鬼子用书名的方式,鸠占鹊巢。这类操作太过明显,还有多少人装看不见,或根本看不见。无论是科学教、美国霸凌,还是欧洲中心论,都不是省油的灯。
2.坚守的价值
常言人外有人,或许高手们不屑于“争论”,但不等于欲争者也应以“不争”为风格。
常言山外有山,当下的“争”也许没啥用,“没用”并不表明“不在理”或“没有价值”,我们的价值在于坚守。
大多数人更依赖于:信与不信,一旦有重量级人物的加入,局面即刻改观,用坚守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价值。要有决心,让阻滞“揭露西方伪史”者们成为历史小丑。
不要把坚守视作“苦战”,回头看,一路走来无非是看看世间事,当下事比过往事迷雾还多,依古代素材也常会有所感悟,不断有新的素材提供支持是“坚守”的基本动力。只不过,因揭露西方伪史,浏览目标更清晰,效率更高,总结方向更明确。非出于内心的召唤,做什么都“苦”。
3.由个人阅读经历,深感古希腊史料的蹊跷,2019年9月开始写“希腊文化考据说”系列,随着更多资料的阅览,深感西方:有自豪因素的吹牛、有缺憾感的寻根、因话语权的布局三个层次的扭曲叙事,非一朝一夕交织形成。
揭露西方伪史遭遇巨大阻力,反而说明,愚公移山不是传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