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末真实人口数据可能是6亿多的几点猜测
我看到个观点:大明实际人口可能六亿有奇,并非记载的一亿多。我没考证过,有兴趣的可以研究考证一下,下面我提几个我想到的可能论点:
1.番薯等作物是有记载至少明朝万历初引入且有在南方多省推广记录,而南方本来就是粮食主产区,北方产量的影响相对小多了,《农政全书》就有番薯研究,也就是说官府和官员切实研究认识到了番薯重要性。
万历时期朝政稳定长久的,运行通畅,加上以农为本重视农桑的理念,所以必然是经过试点推广的,万历朝三十年这套流程走的差不多了,哪怕北方因为战乱和气候不太适宜,南方数省的也足够了,粮食主产区;
2.明史虽乱,可但凡有点操守良知的史官即使在屠刀下也会藏些重要东西,哪怕编谣言也会是一眼假容易识别的谎言,所以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看明史很假的原因吧。
比如《张献忠屠四川六万万有奇》等,张献忠根基在四川,屠的可能不大,最多需要时杀多点震慑人心,一眼假,那6亿这数据就很有意思了,有没有可能就是藏的,四川也不可能6亿,但整个大明(或许是国内,或许还有籓属)是这个相同数量级的,那首字是不是6呢;(有研究3-5亿)
3.元8.5千万,明初6千万,元末大乱,人口剧减。以王朝规律来看,历朝初中期剧增,到中后期翻倍不难(一个人吃饱两个人半饱程度才能逼的造反,当然有的多有的少),只有人多地少到一定程度才有大规模农民起义,且明朝隐匿人口比率历代之最,还有番薯等美洲作物之助;
4.明末大乱+清初各种从北屠到南尤其南方,加上各种文字狱留发不留头等找尽借口的屠,有研究说入关来少了9千万(清史稿说8百万绝对少了,清史稿这些清吹写的,少的绝对不是一点两点,否则没意义,所以个人认为5倍以上,从心理学来说人也习惯于放大/缩小10倍)。
这样清初记载说人口7000万(怀疑直接拿明鱼鳞册数据?),然后就是王朝周期律的前中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通常认为是番薯功劳,但实际清朝常年饥荒闹起义,税负之重冠绝历代。
所以如果明朝不适宜推广番薯,清初同样不怎么适合推广(不仅气候条件,更致命的是统治基础,反而记载清打压削减汉人的记录数不胜数,各种借口举屠刀),清朝就这么大魄力在天下不稳情况下主动推广?让人口激增到4亿左右加重自己以少御多的风险?除非是已经推广民间禁不住了(这可不是书籍等,这是粮食,士绅农民的根,士绅才是清朝的根,无论前中后期,满人那点人口只能算小根)。而以清朝真实赋税贪腐之重,所以极其可能是六亿以上的古代王朝潜力被剥削限制到了4亿,才是最符合逻辑、现实和人性的。
5.以清朝苛政饥荒,全力限制汉人的情况下也有4亿,那合理使用番薯等正常王朝统治会有多少人口,我猜8亿左右。
《在经历清末民国各种大乱+百年未有的侵华战争+建国初抗美援朝等对外战争/军备+饿肚子对外援助(越南朝鲜非洲等)+大饥荒+饿着肚子还外债(苏联)等》,可以说debuff叠满了,我们还有《六七亿人》,而建国初与清朝时农业生产力(大锅饭大跃进还制约了土地产出)基本没差别,种子资源(亩产)也差不大,所以正常的精耕细作可以更高(8亿)。
既然南北种植可以达到8亿人口,那考虑明朝后期北方战乱,即使少量种植也不计算了(北方农民不懂,士绅懂啊,不种?)。本来南方就是主要产粮区,那按七八成计算不夸张吧,也就是6亿左右。再考虑各偏远卫所羁靡州、海外领地人口超六亿有奇应该没问题。
再加藩国如朝鲜那就夸张了(现在清吹清朝奠定领土时常用,清朝能算唐宋明等不算领土如蒙古,我只能说被打的各种丢的不叫奠定(奠基之类是偏开拓性褒义词)最多叫一定(大)程度影响了现有领土格局)。 刚看到个新证据,没查原稿。感兴趣的可以查一查下面两个,第一原本记载,第二方言。
《滇南本草》明代早期著作,作者洪武三十年生人,云南阳沐人兰茂(公元1397-1470)。书中记载玉麦须即玉米须,药理性质也和现今玉米须功效一样(有提到玉麦原为御麦,因为被进献给皇帝过),而且评论区有云南本地人证实方言里玉米就叫玉麦。所以按1644年崇祯煤山自挂东南枝前,那也有170年啊,那同为美洲作物的番薯呢,都够循环印证好几次然后完全推广了。所以明朝真实人口在不断隐匿之下,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