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4-3-14 20:04 编辑  
 
  亚伯拉罕正妻生的一脉是以色列人,妾生的一脉是阿拉伯人。这说法有根据吗? 
 
一、讹传来源 
  约瑟夫的《犹太古史》有这一说。 
引文截图01
 
 
  这一讹传流传很广。 
  魏司道在《字里行间——细读创世记》称: 
引文截图02
 
 
  基土拉所生,至少底但一脉有确切的族群称呼,魏司道注释圣经,竟未能熟读圣经。 
引文截图03
 
 
  由此,萌生的拣选论多种多样(未生前决定论、预见悔改论等等)。 
引文截图04
 
 
 
二、词汇关联分析 
  1.对《圣经》(中英对照版)文本分析: 
  阿拉伯人(Arabian)在《圣经》中出现11次,其与生活相关的上下文中与“羊”高度相关,要么是:放羊、牧羊,要么是:送羊。唯一一处特殊之处:用羊与他人交易。出现在《新约·以西结书》第27章。 
  以实玛利人(Ishmaelites或Ishmeelites)在《圣经》中出现8次,其与生活相关的上下文中,与“戴金耳环”“驼群”“银子”“买、卖”等词相关。 
与“阿拉伯人”“以实玛利人”两者相关的词:旷野、米甸,而以色列人因走出埃及历经40年漂流,也与“旷野”相关;且“摩西”也与“米甸”相关。 
  2.约瑟蜕变为商人 
  说到买卖,当雅各(以色列)的较大的几个儿子,约瑟的兄长把约瑟卖给一伙米甸的以实玛利人后,以实玛利人转手又卖给了埃及人,显然,商人可能囤货,万不会“养”货。 
  可能因为约瑟与以实玛利人同行去埃及的日子里,窥得了经商的法门,其后在埃及,无论是管理膳长家务,还是坐牢期间,都与酒政、膳长等后勤人物打交道,以致出狱后,谏言粮食纳税制(代收耕种者20%收成给法老),获得粮食特许经营权,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以商人为显著特征,以实玛利人不是阿拉伯人。 
  倒是以实玛利人与以色列人更相似。 
引文截图05
 
 
  《撒母耳记下》中仍有片段信息指出族群相关性。《圣经》的早期社会记忆犹在。 
 
三、祭祀传承 
  摩西的老丈人米甸牧羊人、祭司导师流珥(叶忒罗是对祭司的尊称),传技给摩西。 
引文截图06
 
 
  可以说,阿拉伯人是以色列人的祭祀启蒙者。 
引文截图07
 
 
  叶忒罗还亲自示范燔祭。 
  在旷野,摩西仍想挽留祭司导师的儿子何巴作为精神向导。 
引文截图08
 
 
 
  以导师、启蒙者为显著特征,拥有独特祭祀传统的族群习俗,阿拉伯人不是以实玛利人。 
 
四、血脉关系 
  据引文01,以实玛利娶埃及女生子,那么,以实玛利后人血统中,希伯来人血脉占四分之一,埃及人血脉占四分之三。 
引文截图09
 
 
  从《以赛亚书》文本中看到,地名:巴比伦、所多玛、蛾摩拉,族群:迦勒底人、阿拉伯人。叙述中清晰地看出,阿拉伯人与相关地点、族群无关联。 
  类似引文不再累牍。 
 
五、作为古代素材的《圣经》 
  1.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血脉,在原本独立发展中,回看引文06,至少摩西一脉中反映了“合”的关系,而非“分”的关系。 
  回看引文05,恰恰反映了希伯来人分化出以色列人后,又“分”为多个“族”。此后,犹太人又从“以色列”中分化出来。 
 
  2.需要指出的是,精简版的作用是理顺顶层逻辑线,而非单纯地“简洁好记”。精简版这种表达:正妻生的一脉是以色列人,妾生的一脉是阿拉伯人。的确好记,但失去了必要的素材支撑。 
 
  3.对于《圣经》,有人偏向于全信或全不信的选择。 
  而我认为,《圣经》饱涵“古代信息”。尽管有四重证据法的比对筛选,《圣经》即便不是“真实历史”,也是一部分人“心中历史”的索引,反映了一部分人对社会文明对生存的某种理解,某些人的小心思,不会因为字面表达而被雪藏。 
引文截图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