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犹太人04——古典社会协作

[复制链接]
查看2034 | 回复0 | 2024-1-19 0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4-3-14 17:17 编辑

   大禹治水堪称古典社会协作的典范,从人才使用、治水方案,到调配族群力量。同时代,还有这类案例吗。

一、建塔的动机及条件
引文截图01 01宁录建塔防洪.png
  约瑟夫的“建立专制制度”“建塔防洪”好像有点超纲了。
引文截图02 02宁录是猎户.png
  旧约原文意是“宁录是猎户”“建塔传名,免得分散”。
引文截图03 03建塔以免分散.png
  大禹治水是改堵为疏,诺亚是乘船避难,宁录是建塔防险。显然,那个时代的数学不好用,直径多大的塔,建多高,才能容纳多少人,是笔糊涂账。
  还是旧约老道,尽量避开说不清的细节。
  “建立专制制度”暗示有了社会动员能力?

二、啥也没干成
引文截图04 04变乱口音.png
  口音的不同,恰恰是各地言语区隔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又交往频度增高的标志。这是故事中第一次描述了不同族群的社会协作活动。
  “通过众人的劳苦工作,一座坚固、宽宏的塔很快起来了”,好像“专制制度”效率还挺高。
  调集语言不通的各地劳工共同建设,随着建塔等社会活动交往的频度增加,协作劳动中缺不了“吵”磨合等环节,共同建塔不可避免需“争”最佳方案。
  “变乱他们得口音,使他们语言不通,相互争吵”这句好像应在“劳苦工作”之前。旧约原文不含糊。
引文截图05 05不造那城.png
  还是旧约实诚,“语言不通,停工,不造啦”,
  整个过程就能说通了。不造城,当然,塔也未建成。没有巴比伦,没有巴别塔,纯想象?有点不可“想象”。

  从狩猎、游牧状态一跃为郡县制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可是,社会“硬件”、“软件”就是“上帝”主宰,的确考验族群间凝聚力。大禹的悟性与决心须扎根沃土,才有生根为参天大树的可能。即便没进入分封阶段,想必社会结构因天下共主、农耕尽可能避免靠天收的理念,也能获得某种“秩序”认同。洪水刚消退的时代,词汇“专制制度”,是否太超前啦。

三、异族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硬指标
引文截图06 06亚伯拉罕娶侄女.png
  有些内容可不能随意发挥,还是应以旧约为准。
引文截图07 07同父异母妹子.png
  与本系列《内心声音》中提及的“两个柱子”实证“塞特发明天文学”类似,这里来了个“盐柱”实证“所多玛城毁”。西方人的"逻辑传统"的确源远流长。
引文截图08 08盐柱的实证.png

  回看引文05
  “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语言统一,这样的硬指标都知道;异族婚,这硬指标应更早就知道。
  (宁录是诺亚后代第三代人,亚伯拉罕是诺亚后代第十代人)
  尽管曾有设想巴别塔的壮举,似乎文明崩塌了,七代之后,又回到族内婚、游牧时代。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