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犹太人18——观圣经要略(一)

[复制链接]
查看1979 | 回复0 | 2024-2-2 21: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盘楚 于 2024-3-15 18:17 编辑

  “信仰”之书,当然要有别于其它文学作品加以鉴赏。
  四个字:奇魅敬热。

一、奇书崇拜
  1.“贯通”是民族意识的基本诉求
  先看个旁例:
引文截图01 01波斯留意档案.png
  “官僚化”、“档案制度”是“国家”作为实体存在过的标志,古希腊没有,古以色列更没有。所以,才有“城邦”用武之地。
引文截图02 02埃及祭司的羞辱.png
  “埃及祭司的羞辱”,既表明“此招苏美尔人(列王表)早已用过”,也说明了“外星人”、“神灵”起源论,在文化史厚重的族群面前的幼稚。
引文截图03 03波斯激活希腊.png
  既然古波斯激活了古希腊的民族意识,而又没有可供使用历史素材,
引文截图04 04希腊人无故事.png
  正如希罗多德《历史》中“希腊大陆上的希腊人并无多少个人的故事”,西方现代文本的“希腊化”成果全在异族他乡。借用古波斯,假手古罗马,就不足为奇,毕竟具辐射力;毕竟被征服过,交往颇深。
  与波斯的接触激活了古希腊民族意识,之所以得以体现,是因,波斯有官僚体系及档案制度,及民间自传体口述,保藏素材无“奇”,而古希腊则是文学家涉猎其中,并充分展示文学家的特长——编撰+传播。
引文截图05 05古希腊假手古罗马.png
  方言林立的“古希腊”,实际上是“中华一统”思想、历史景象在异土的错觉。“方言林立”不过是语言传播的自然分布,而非某一政治实体的必然结果。带何种口音,全在于人口流量——如克里特经由爱奥尼亚至雅典的迁徙;古希腊城邦的制度化逃荒等等。

  以上引文是,刘小枫对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及,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的《论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学》对古希腊历史学构建,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解读。
  也就是说,无论从时间(上下),还是从地域(四周)上的“贯通”,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整体,是民族历史叙事立得住的基本样式。这种追求没有对错,只是有的族群手头素材拘谨,须得腾挪(借用、转述)。

  2.素材不敌成品
  《圣经》“奇”就奇在“族群自我叙事”,“奇”并不奇在亦非少见,而奇在于(所阅览)本族从未所见,且如此“完备”。以色列的流动性,增强了《圣经》的曝光度。毕竟档案库的素材,未经解读,定会索然无味。
《圣经》一部轻、薄的文本,当然备受关注与追捧。从脆弱的古波斯称霸区域的角度看看,尤为如此。
而,中国文化中这类奇书、百科、丛书多如牛毛,若每一部都产生一门宗教,那还了得。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